4月份以来,国内多地机场接连发生的无人机扰航事件引发社会关注。当前我国民航安全生产运行状况如何?无人机“黑飞”给航空安全造成哪些影响?相关部门会怎样管理无人机?针对这些问题,5月1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发布1—4月民航安全生产运行数据,介绍民航业发展各项情况,并表示将对民用无人机通过实名登记注册等手段加强管理。
据
40crmnmo无缝管检测员指出,4月份发生的多起无人机扰航事件,不仅影响航班正常率,影响民航正常运行,一些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还给旅客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
据民航局统计,4月份成都、杭州、大连、南京、上海共发生13次无人机影响航班运行事件,特别是成都双流机场受到9次影响,造成34个航班取消、112个航班返航备降、142个航班空中和地面等待。进入5月,无人机扰航仍在发生。
无人机不能“无人管”,具体怎么管却一直是业界难点。“民航局高度关注民用无人机的安全、发展和管理,但无人机管理确实是个系统工程,无人机管理之所以这么难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属性的特点突出,单靠一个行业、一个部委、一个单位很难有效地管理,必须协同发力。”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瑞庆说,“同时,无人机与传统的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有组织的活动不同,很多持有者都是个人,而且人数众多,现有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其特点和发展。”
据40crmnmo无缝管检测员指出,为了遏制无人机影响民航运行事件多发的态势,民航局目前正在开展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注册。张瑞庆强调,根据《民航局无人机实名制登记管理要求》,无人机拥有者需在民航局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上实名登记,这是强制性的。“首先是要求在出售和经营的时候商家就对购买者进行登记。登记以后,就会上传到系统。”目前,民航局已经初步完成了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的开发,将于5月18日上线运行,6月1日起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实施登记注册,2017年8月31日以后,未在系统中登记的无人机飞行将被视为违法行为。